大法王寺

释延佛大师

佛牙舍利

 十佳孝贤

   

少林武术大观园

 

全国十佳孝贤:事母至孝,情系乡里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事母至孝 情系乡里
    安徽省歙县的方卫国,命途多舛,1949年初中毕业,父亲早殁,又恰逢大旱,粮食颗粒无收,有钱难买。由于他学业颇佳校方写函免试入高中,但老母年逾知命,五口之家吃饭全仗于她,16虚龄的方卫国,目睹此情,毅然放弃学业,执教于一所山沟小学,换取了300余斤大米供母以度灾荒,贻误了他的一生而不惜。
   上世纪六十年代初.由于极左迫害,他被下放从农回老家,兄又于1977年辞世,嫂成寡妇,膝下三女一男均小。此时上有老下有少,一年到头收入数千工分,百数十元收入,家临困境,他只得冒酷暑忍冰寒与村人上山烧炭,夫妻二人肩挑数十公里山路去城镇出卖以养家敷口,从来不使老母缺衣少食。1984年平反昭雪,复职江苏太仓,相继举家迁外(妻上海人),即与艘商议,嫂嫂侍奉他供,时侄正读中专,经济拮据,还不时给以资助。80年代将季。老母已是氅耄之年,患老年痴呆症,嫂已经60开外,侍婆已是力难从心,于是命女辞去月收入可观的打工条件返家侍亲,未数月母病加重,女常侍左右代父尽孝至其终,噩耗传来,举家奔丧,丧事办得体面庄重。体恤嫂情,连柴米都不用其所有,而所收奠仪(礼)分给一半,博得了亲友、村人的高度好评,由于嫂亦贤,一门一直是五好家庭至今。
   他常怀“人是用钱而不要被钱用”之理念。其先曾伯祖王孙三代骨骸厝而未葬已有60余载。先父亲兄弟三人,大伯年青夭殇。大伯母“大跃进”时去世,未育子女:二伯父与其父祖祖遗训,两房均以长男长女以嗣‘三代不葬之因无力无意而是觅大地未遂而殁。60年代中,共议并葬先人,他亲堂兄弟四人均处非常之时,三个兄长锥在苏州由于客观因缘本身衣食也难度,他这务农者就一人承挑先葬厝在外的先祖母,而且还做得像成像样的石坟石墓,花去了一年的工区分值而不惜。复职后,间有年,还有四馆共厝一基的先人未登圹系其怀,这时亲兄己故,二堂兄在苏,他专程去商议并安葬,曾二次返里做了大量的工作,开工筑墓,做得更为壮观。他承担了近一半之资。母丧后独葬先父母,至此,子孙孝道之责已了。三代坟墓,共耗资四万余元,在那时已是可观的了。
     “人受其凌,勿记在心,以做点实事去感人,多留一点赞叹,少一点遗憾,切勿把怨仇留给后人”是他的理念。在60年代后期,他家有一块大宅基地亲族内掌权势的人欲占为己有,加其罪而告到公社关押,还欲判其五年徒刑(月余返)。这对多数人来说是要仇恨在心里的,但他并不为此,在其到太仓工作后还介绍他家二子女来太仓打工,其他二儿子也来太仓作客,他均以厚待,多次的以情以礼感化了,而今仍是友好邻居和亲族。
    不惑之年悟出了一个道理,孝还要贤.不但要孝亲还要有社会和桑“不论富与贵都不能忘乡党”一篇报告文学已被《人民日报》、《中国当代新闻人物大典》选入。他复职后,虽举家在外,但情系故里,为家乡办了诸多善事从80年代以来,他数次带头捐资,动员子女及亲朋好友捐资修筑家乡公路,并借书画展等形式争取有关部门的支持。个人出资并请同学协助,先后修建了三座石桥,做成水泥钢筋栏杆,浇成水泥路面确保行人安全。对家乡小学设立了奖励机制,不管升学、期终、比赛考试名列前茅者,均出桨金予以鼓励,对学校出资美化、购买教材,并联系单位捐赠电脑4台。对贫困学生方学每年资助500元及衣服,使其安心学习并考上理工大学.在校期间.不时给以财物支助,其事迹《安徽老年报》、黄山日报》均作过报道。

 

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 中国嵩山大法王寺版权所有,不得转载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 

chang-youss@163.com  QQ:22285761